插画 | 设计 | 诗歌
一 讠一 忄一 扌
小红书:千一

三种我不太懂的颜色

今天,有三种颜色让我不太懂,分别是“其他青”、“伪文青”和“文青”。

看了一集《圆桌派》,题目是“文青有病,你有药吗”,讨论的核心无非是围绕着“伪文青”与“文青”的概念和行为展开,从这几位嘉宾的观点中,可以了解到,现代的公众认知上,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有色差的。无论是讲到去年“丢书”的例子,还是“山本耀司的服装”,可以看到,文青概念引导下的一些列行为,都昭示着一个根本问题,就是文化的断层,这里所说的“文化”,是读书人的习惯、是对自由意志的追求、是独立思考的精神,也是对于兴趣爱好的“上进心”。

从马未都的口中,可以感受到,早期文青的状态,他们的偶像明星是那些文学界的大家,他们会排长队购买偶像的新书,还是每人限购两本。他们会模仿偶像的习惯或思考方式,去创作和表达,是有那个所谓文青的氛围的。从梁文道的口中,可以看到,所谓文青,不是流于表象的形式感,和跟风的行为,而是确有真才实学;而就算是“伪”,其意识是有的,你可以嘲笑他假、做作,但是起码有这方面的追求迹象。

社会风气就像大气的变化,通常会从一个区域流动到另一个区域。你个体很难改变这个流动,你也很难改变所谓“潮水的方向”。书仅是载体,有不止于载体。一方面用于丰富内涵,长见识;另一方面,尤其今天,竟可以成为“装逼”的道具!这是进步,还是倒退。这是真,还是伪。

以往,我对“文艺青年”的理解大概是,懂,并且擅长文学和艺术领域创作的青年群体,我以为,这个标准是不低的,与其他领域相比较,实属小众。这类的群体,主观意识上,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,而不是以一本书的名字、一句话、一件衣服等等的符号,来标榜自己是文艺,是文青。好让了解一点的旁人一看,说,哎呀,真文艺呢。另外,看了多少书,看了谁的哪些书,也不重要吧,重要的是,看完之后你言行的改变,相信不必多说。

很多时候,你改变不了他人的固有认知,改变不了一个时代下,一些群体的另类眼光。你能做的,仅是审视自己的表里,做你真实想做的事。过程和片段的不被理解,或是流言终究是泡沫。

伪文青,许是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心理,首先是认同,认同文青的里子或者面子,就像这期节目里讲的,需要一种“防护措施”——你可以不认同我这个人,但你不能不认同我这身行头,而选择这身行头,表明我是“文青”的。But,你有深度的爱好,能写、能画、能吹拉弹唱、会忽悠、会判断、有见地,这就不能叫“伪”,你首先得认同自己,或是认清自己,你越真实,越笃定。总而言之,伪就是流于表象,沉浸于一种自我感觉。

其他青,没什么好说的。说到底,这社会里的群体,或许都是戴着不同颜色的眼镜看事物,所谓“自带滤镜”,是真是伪这个没有大意义,主要是你不释放“PS技能”时候的本来面貌。


文青不文青,其内在可以是一种坚持和主张,坚持对精神修养、审美志趣的追求,主张独立自由的生活态度。而内在的坚持和主张本身就是“志”,通过这些,指引你做成事,做好自己,就够了。


标签本身没啥意义。

你就是你啊,是不一样色儿的烟火呢!


———————

6.17/2017








评论(2)
热度(3)

© 千一(小红书同名)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