插画 | 设计 | 诗歌
一 讠一 忄一 扌
小红书:千一

对话在路上

 

 

在张先生的文中读到一首歌,让我的神经瞬间变立体。文章写得极好,但这里重点强调一下结末这首歌,也就是曾经一直喜欢的“民谣在路上”的《在路上》,群星版。感到歌曲不但和文章的主题及气韵贴合,更是接近我此刻的心情。咽下一口水,看着这灰白的屏幕,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,或者不如说是孤绝。

 

再度思考“在路上”这个词,有些奋进,乃至亢奋,一副背上行囊,整装待发的视觉幻想。。。“谁在路旁,在路旁,听见我自由放声唱……和我一样背上行囊,脚步丈量远方……”,民谣音乐在路上,记得有本书也叫《在路上》,人们在感喟生命的轨迹或自己的前程时候,似乎也习惯用“在路上”做标榜,文艺了。音乐到此,我的茫然被放大至夸张,透视变形,连色相饱和度都偏移。没错,我的这种感觉走向多元化的艺术风格。想想,大概每个人都是“在路上”却又“在路旁”,各自独立,又互为风景。在逝去抑或即将到来的,某段路上,遇到聊得来的人,真是件幸事,此时应有感激。同在路上的朋友可以选择珍惜,同在路上的追求,或该坚持。“期待路上,遇上,突如其来的那一场……”省略号后的无限遐想。。。虽然大家都是在路上,但不时需要停下来、静下来想一想,看看这路的走向,诗和远方以外的梦和想。

 

近来又是出差的日子,就像我在去年夏秋时候重复的“我只是个匆忙的旅人,啊”,你可能知道这首歌。“在路上”的时候,我总是把它想起。出差所抵达的城市,不同的空气和人群,让我体内的细胞有了新的动向。在驻足休息或会议后的片刻闲暇里,会回想近来的一些对话,想想对自己在路上的裨益,我开始注意并喜欢上“对话”的这种形式,工作还是生活,怎么能离开对话呢。在路上和在路旁的人对话,在路旁听在路上的歌曲。一切道理和观念成了让人感到疲倦的无聊之辞,波普风的词汇在各种媒体上被段子手们耍的风生水起,张口不离,下笔不弃。青年们喜欢用这些词汇对话,成了新时代最in的成语。大概可以说,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内,语言符号的生成与创新成了趋势,酿成了今天这种funny-B的大众沟通语境。然而,须明白,没有人喜欢无趣的东西,如果您对话中吐出的词没有符合funny-B的调性,那么对不起,我想,您和我们并不在一条路上。。。是不是这样呢?在走访了微信、微博、博客、Q空间、贴吧等各大主流社交平台后,多少该会感受到。

 

开篇我提到我的茫然,我有什么可以茫然的呢,是失真泛滥的语汇,还是说,失真的情感?我不知道。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发现简洁单纯的路越走来越窄,大众对话的语境中弥漫着一股浮夸风。平实的走心,和质朴的反问反而显得稀罕。这种感觉更多是一种快节奏造成的。就像木心先生写出的《从前慢》一诗带给很多朋友的思忖。因为现在在中国什么都太急了。有时候,我们可能需要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呼吸。我的茫然感,这里化作了茫茫然的柳絮,她因风而起;也变成了天堂之下的顽霾,他在北方的大地上肆意撒野。

 

 

“谁在路旁,在路旁,听见我自由放声唱~”

“我在路上,在路上,听你嚣张听你狂放~”

“那就,和我一起唱吧。”

“我在路上,在路上,衣袂飘荡,长发飞扬……”

 

——————

2015.1  | 砸坛 

 

 

 

评论
热度(1)

© 千一(小红书同名) | Powered by LOFTER